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首先在山东省宁阳县堡头村和泰安市郊大汶口镇发现而得名。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6000-4200年。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化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华文明打下了基础,陶器制作技术和样式影响了后来的陶器制作和装饰,宗教信仰和文化为后来的中国宗教和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新石器时代的诸多文物中,炊煮器是一个很重要的类别。有些造型简单的炊煮器是作为生活用器存在,有些造型精致的炊煮器则是作为礼器存在。在这些炊煮器中,有一种造型很独特,甚至堪称可爱的器皿,在此次发行的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中,它的形象出现在一枚15克银币的背面图案中。
大汶口文化白陶?
?是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炊煮器,属于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其整体形态像一条昂首高吠的犬,口部像鸟喙的下半部,颈部呈漏斗状向腹部收敛,颈与腹连接,腹下则为三个空心短足。白陶质地的?是其中的稀有类型,经1200度高温烧制而成,胎壁轻薄,质地坚硬,中空的袋足可以扩大受热面积,是制陶技术新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器型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也有出土。龙山文化的陶?承袭自大汶口文化,但颈部更趋于柱状,颈部与腹部的界限也更加模糊,在此我们不多做讨论。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白陶?所反映出的大汶口文化形态及大汶口文化时期所孕育的中国社会形态变革。
纪念币上展示的白陶?,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在经历了此后数十年的发掘后,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基本得到了确定。大汶口文化北抵渤海南岸,东达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南至江苏、安徽淮北一带。此外,河南东部地区也有该文化的零星分布。
大汶口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发展至中晚期,该文化的社会形态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根据出土的文物判断,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为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为女性。这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会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成为必然。在大汶口先民的私有财产中,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属于一种典型的动产。一些富足的人会将猪头作为随葬品,这些猪头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产。由于私有制已经出现,所以学界对大汶口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提出了其他几种看法。有学者认为大汶口文化应属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也有学者认为大汶口文化应属奴隶社会产生的初级阶段。无论哪种观点最终被认可,我们都不能否认大汶口先民当时正在经历社会阶段的快速发展和明显变革,这对整个中华文明史而言,都是意义非凡的。
文物所见的生产力之变
想要较为全面地了解大汶口文化,不能仅从白陶?一件文物入手,结合大汶口文化的其他陶器,我们能看到一幅较为完整的大汶口文化生产图卷。
就陶器而言,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点十分鲜明,?材质多样、工艺精湛、形制丰富。除白陶?外,大汶口文化典型的陶器还有黑陶高柄杯。这种陶杯是一种薄胎陶器,杯壁饰有弦纹。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匠不仅能制作极其轻薄的薄胎陶器,还善于在这种极薄的胎壁上进行刻线装饰,展现出了高超的制陶工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值得一提的是,大汶口文化的薄胎黑陶为后世龙山文化的蛋壳陶器制作奠定了工艺基础,被认为是大汶口文化制陶工艺的巅峰。
制陶工艺进步的基础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则象征着生产力的进步。大汶口先民使用的农具种类丰富,既有开沟挖土用的石铲、鹿角锄等,也有用于谷物加工的石杵、石磨棒等,不仅可以便利地进行耕作,还可以将收获的粮食脱壳并加工成粉,以便于食用。种植业的发展令家禽、家畜饲养的规模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考古发现,大汶口先民饲养的动物有狗、猪、牛、鸡等,其中以养猪最为突出。在江苏刘林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层中,考古人员发现了170多个猪牙床,数量惊人,说明当时的饲养技术已十分成熟。
此外,大汶口先民还掌握了高超的制骨、制牙工艺。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剔底透雕技术和镶嵌技术已十分成熟。山东泰安大汶口墓葬出土的透雕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雕花骨匕,以及镶嵌有绿松石的骨雕筒等,展示出大汶口先民超群的骨器、牙器加工水平。
文物所见的文明演进
大汶口文化时期蓬勃发展的生产力必然带来社会形态的变化,这在全国各地已发掘的2000多座遗址中,可管窥一斑。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遗址相对简单,至中晚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别。有的遗址十分宽大,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陶器。这种强烈的对照说明社会财富已经开始向少数人集中,社会出现了阶层的划分,文明的出现成为必然。
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文字也已开始萌芽。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很多文物上都刻有各种各样的画符,其中最典型的是上图所示的这个符号。这一符号出现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大口尊之上。该符号由三部分组成,上部是太阳,下部是山,而对中部的认定目前仍有争议。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中部为鸟纹,所以整个符号也被称作“鸟负日连山”。另有观点认为中部为月的象形,所以整个符号被称作“日月纹”。具体哪种解读是正确的,还需等待考古工作者和古文字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已具有一定的表意特征,正因如此,这种符号目前也被广泛地视作原始文字的萌芽。
发展到大汶口文化时期,我国原始社会的经济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整个社会也已摸到了阶级社会的门槛,甚至展现出初级奴隶社会的特征。大汶口文化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过渡到了山东龙山文化,此后,中国大地上部落之间、方国之间纷争频仍,一个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也将在刀光剑影之中登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