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时节,笔者走进了位于琉璃厂的海王村古玩城,探访坐落其中的“Fei的古董客厅”,与其主人杨飞进行了一场关于币章收藏的对话。
一进门,扑面而来一股清雅之风。正对门桌案后的醒目对联“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显示出店主人的追求和品位。只见墙壁上悬挂着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立柜上摆放着日本浮世绘,案头的支架上则是国内著名雕塑家制作的闪烁着铜光的兔年生肖铜章。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任何一位喜爱艺术的人都会迫切地想和屋主人来一场艺术与收藏的对话。
笔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钱币收藏的?早期主要收藏什么品种的花钱?
杨飞:小时候,我们家没有什么老东西,那时人们追求的都是彩电、冰箱。在父母眼里,老东西属于“四旧”,得摒弃。这样的家庭氛围让我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古代文物遗存,倒是古装电视剧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乘坐飞毯发现巨大宝藏……这样的美梦,充斥着我的整个童年。
我们学校所在的胡同历史悠久,龚自珍、梁启超都曾是这里的住客。一天下午,我在胡同口捡到一个鸡毛毽子,发现毽子底部有4枚古钱。我当时激动坏了,将毽子塞进书包里,一路小跑回家。到家后,我剪开毽子,把4枚钱币取了出来。我翻来覆去看了半天,钱币上的文字认不全,还有满文。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天天寻找答案,最终知道了那4枚币是颐和园苏州街为游客发放的代用币……一场梦想一场空,却也成就了我对古钱币的追求,我的收藏故事也由此开始。
在2000年前后,我真正步入了收藏圈子。收藏钱币的都是先从铜钱开始,先认识历朝历代行用钱,然后逐渐进入收藏领域,一两年之后开始接触民俗花钱。当时花钱没有单独分类,也没有人专门买卖,都是与行用钱挂靠在一起的。在我看来,花钱的入门一定是在行用钱的基础上,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个人非常痴迷宋辽金元时期的花钱。收藏花钱的人大多都很喜欢这一时期的东西,因为宋辽金元花钱的艺术性是非常高的,无论是图案造型,还是文字书法,都非清代充满匠气的花钱所能比拟。除了艺术价值高之外,这一时期的花钱数量也较少。基于这两方面原因,在现今的钱币收藏市场上,它们的市场价格一路飙升,甚至连我这样的专业玩家有时候都望尘莫及。
笔者:能具体说说你收藏的宋辽金元花钱吗?你怎么看待专业的钱币收藏之路?
杨飞:我现在收藏有六七十枚唐代至清代的民俗花钱,包括唐代的吉语图案花钱、宋代的宗教人物花钱、辽金的图案造型花钱,更多的是清代的圆孔花钱。这些藏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都算是精品,属于同类中的好品相。早期,我主要入手清代的苏炉圆孔花钱。因为我发现这种花钱虽然市面上很多见,但是它有精工粗工之分。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多吉语和吉祥图案,特别喜庆。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并且其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细节,涉及版别,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收藏体系。最重要的是,当时的价格也不贵,一枚在一两百元。此后,我又从清代上溯至唐宋金元。今天就市场价值而言,这些收藏都很成功,但我并没有将它们变现的想法。就像前面说到的,宋辽金元时期的花钱一旦出手,这辈子可能都很难遇到了,所以我很珍惜它们,希望能一生珍藏。现在花钱也比较贵了,我会给它们做一些好看的包装,时常拿出来把玩,就这样慢慢欣赏。
说到专业收藏,其实很难界定。按我的理解,所谓专业,就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工作般去经营。但怎么才能做到呢?一开始,我的理解是“买买买”,把家里堆成山,后来才发现这几乎不可能。专业的收藏其实是个去伪存真、弃普留精的过程。今天,在民俗花钱的收藏方面,我确实保留下来一些自己喜欢的藏品,虽然未必精,未必贵,但它们满足了我的审美。每每看着那些被我收藏了多年的民俗花钱,我就非常自豪。因为当玩物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同后,大多数人无法坚守初心,他们最终会将手中的收藏变现。
笔者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专业的女性藏家好像并不多见。你作为一名资深藏家,怎么看待性别角色的定位?
杨飞:我认为女性收藏家稀缺的原因来自几个方面。从经济话语权来讲,女性过去并不占优势。再者,女性过去受教育程度低,会本能地将古董收藏排除在她们的价值体系以外,但这并不等于女性对收藏不感兴趣,可能只是女性的收藏角度和男性有别。女性对美的事物有弥坚的追求力,然而她们并不太在乎艺术形式固化后的收藏,也不执着追求古物文字多一笔少一笔的珍惜性,她们只追求美。
拿我来说,我一开始入门接触的是乾隆、康熙时期的行用钱。以当时的行情,几元钱就可以满足小小的收藏欲。即便如此,我还是越来越钟情于动辄百元的民俗花钱。民俗花钱是相对于行用钱而言较开放的概念,它和行用钱相比,存在巨大优势。民俗花钱的内容包罗万象,对宗教故事、儒学经典、地方风俗、书法美术等均有涉猎。这样一来,民俗花钱更像是一部唐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史。对于女性来讲,和枯燥的行用钱相比,民俗花钱更易入手,更易从中体会到美感。
女性在自我认同的收藏领域向来表现出色,这与她们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宁缺毋滥的收藏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女性玩家对话时,你更能体会到收藏本身的精神魅力。钱币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历史,但其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力不够,所以对女性藏家的吸引就非常有限。即便如此,我们周围依然不缺乏专业的女性藏家。
笔者:除了民俗花钱,你好像也收藏当代中外大铜章,你怎么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否有渊源?
杨飞:有一段时间,我帮公司签约海外的铜章艺术家,所以有所涉猎,并且曾多次造访巴黎造币厂、波兰造币厂等机构。我并不是从花钱直接转到铜章收藏的,我是先转到刻铜(铜墨盒、铜镇尺等)的收藏,后来去大铜章公司工作,才开始收藏铜章。如前所述,民俗花钱是一部社会科学历史的写照,所以,当你由它延伸到其他收藏门类时,是比较容易的。尤其是在材质相同的情况下,比如去收藏和铜有关的藏品,因为已经与铜朝夕相处,通过对其的了解,你会对材质本身和其铸造效果深有体会。
大铜章源自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术史、西方社会生活的写照,是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西方艺术家的一种大众化创造。铜章没有面值,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方面。不过,大铜章的内容涉及西方的文化历史,所以对于国人来讲,入手比较难。
我个人是将铜章视为掌中雕塑的。铜材质的延展性和变化性,使它的魅力与日俱增。铜章最初是一种浅浮雕,经过数百年的艺术变化,现在形式已经非常丰富了。所以,我认为铜章是一个让大家能够近距离接触雕塑艺术的藏品。
笔者:除了币章收藏,你还收藏其他文物艺术品吗?讲讲你的收藏故事和收藏体悟。
杨飞:我还收藏刻铜和木版水印。当年玩花钱的这一批藏家后来逐渐转型,一部分转到了收藏刻铜,一部分转到了收藏铜镜。因为铜镜的铸造工艺和钱币相辅相成,内容题材和民俗花钱相辅相成。我收藏刻铜是因为其在钱币市场中较为常见,由于我接触了上下两三千年的铜钱和花钱,再回去看清代的东西就比较简单了。首先,从材料上很容易辨真伪。其次,内容上涉及近现代美术史、文化史,甚至政治经济,而我平时在这方面的积累也还不错,有一定的理解。
刻铜是近现代以来砚台的替代品,它是以北方地区为主的文人慢生活的一种体现。浪漫的文人用多种方法在铜墨盒的表面进行艺术加工,让它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成为一种很个性化的存在。我后来从刻铜又走向了木版水印的笺纸收藏,其实它们是一样的,都属于晚清民国文人的生活用品。
很多人都说藏家很少能跨界收藏,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准确。一部分人没有跨界收藏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成本,如果单就个人的审美需求而言,很多人都在跨界收藏,以满足自己的收藏欲。
我原来也有本职工作,当我确定把收藏作为终身事业的时候,才从体制内出来。收藏带给我的可以说是颠覆的一生,它决定了我成年之后的人生走向。换言之,因为收藏,我成了职业的艺术品工作者。在我看来,收藏可以使你对这个社会的理解更透彻,这是一种多维度、多色彩的立体理解。
我将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定性为“古董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这些古董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来看待,让大家都能够去接触、去体会不同时期的艺术美。人寿百年,但我们可以通过古代艺术品去体味千年的文化、艺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