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2年到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已经走过120年的历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北师大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是北师大的优良传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师大的校训精神;“治学修身,兼济天下”是北师大的育人理念。夏日褪去,早秋已至,新的学期已然到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师大的校园,寻找百余年留下的珍贵记忆。
文化坐标校训碑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文化名片,体现了其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中国大学之有校训,始自清末。中国大学开始重视校训建设,是在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校校都有校训且能“各美其美”,则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在高校主题金银币中,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30克银币、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30克银币上都有校训元素。而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30克银币上的校训元素还对应着北师大校园内的一处景致校训碑。
校训碑矗立于京师路南端,正面“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字由启功先生所题,庄重典雅、寓意深刻,使其在广大教师、社会大众中广为流传,现已成为最具有北师大标识度的“金字招牌”。
启功先生曾专门对这八字校训有所解释: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以至技能。仅仅具有还不够,须要达到什么程度?校训讲得明白,是要能够成为后学的师表。师表的标准,我们都能理解,不是“职称”、“级别”所能衡量或代表,这是不待多说的。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这包括着思想、行动、待人、对己,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世界上、社会中的模范。八字校训针对了北师大的实际、师生的实际,结合了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求和学校的使命,超越了传统的德才、言行、身教与言教的关系认知,生动平易地诠释了北师大的办学理念,深刻隽永地明示了学校师生治学服务的根本遵循。
校训碑的背面则是启功先生题的一首诗:“学府英名,祖国殊荣。群伦领袖,教育高风。周一百岁,学术峥嵘。千秋万世,木铎长鸣。”校训精神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一代代北师大学子以校训精神激励自己并严格要求自己,励耘于祖国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创新事业。
国色天香牡丹园
北师大牡丹园位于主楼西侧,2015年春开始建设,至2016年完成时,已有牡丹50余个品种,芍药近20个品种。“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年牡丹花盛开的时节,牡丹园都会成为北师大校园里不可错过的观景之地。
牡丹园并不是北师大独有,但在牡丹园里的这尊塑像,就是独一无二了。这就是我国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
但为什么启功先生的塑像坐落在牡丹园里呢?其实,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与北师大颇有渊源。他在北师大任教期间,曾为学校的许多地点题写名称。启功先生清正刚秀、和天润雅的字体渗透进北师大师生的校园生活,而他的塑像也陪伴着北师大的师生们度过了一个个寒暑春秋。
启功先生曾在自己的《翠竹牡丹成一家》画作中题诗:“翠竹牡丹成一家,刚柔并济好生涯;劲节虚心誉君子,天香国色领百花。日月常新情依旧,容颜不老驻春华;我愿人间尽如是,幸福美满千万家。”而这也正是这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的心灵写照。
北师名人启功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又作元伯,号苑北居士。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国古典文献学家、文物鉴定家、诗人、书画家、国学大师。
启功先生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中国佛教协会顾问等职。
启功先生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但最令他引以为傲的身份却是??教师。他生前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是他对校训的深刻阐释,也是他立身治学处世的生动实践。
今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同时也是启功先生诞辰110周年。早在1993年,启功先生为北师大出版社有个题词“师垂典则,范示群伦”,这个题词刻石放置于出版社大楼前。校训征集活动中,“师垂典则,范示群伦”受到关注。考虑到其“稍嫌艰深”“稍感平板”“过于静态诠释”,启功先生也不同意以此为校训。“学为人师,行为师范”提出后,大家高度认同,加之几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发文推介,全校师生更是交口相传,媒体也开始注意并不断有报道。1996年11月4日,学校校务会议明确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定为校训,并请启功先生赐墨勒碑,先生欣然从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走进北师大南门看到的校训碑的来源。
启功先生执教六十余年,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桃李满天下,是对他的教书育人精神的最好传承。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在北师大建校双甲子年发行金银纪念币,既是对北师大120年来为民族复兴办教育的纪念,也是对北师大未来继续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