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浙江省考古人员确认,在杭州良渚地区发现了一座约300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2009年至2012年,考古人员发现外郭城,证实良渚古城与中国后来的都城营造格局极为相似。
2009年至2015年,考古人员发现由11条水坝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申遗总顾问陈同滨曾经满怀感慨地说,“良渚古城遗址历经考古界、史学界八十三年、四代人的不懈探索与挖掘发现,非常不容易,我们中华文明起源已经坐实了五千年,填补了长江文明、大河文明的空白。”
良渚文化填补了我国夏商周断代史的空白,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实证!
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金银纪念币就是为纪念这场伟大的考古发现和伟大的良渚文明而发行的,其中30克银币的主题图案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遗址、出土玉三叉形器等组合设计。
从设计内容上看,这枚银币容纳了良渚古城遗址的所有遗产构成要素。古城三重结构,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直径40毫米的银币上,将良渚文明的厚重内涵解读得具体生动:第一,币面中央是泾渭分明的三重空间都城格局,包括宫城、内城、外郭,明确代表着不同的城市功能区,显示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身份等级制度;第二,币面上,古城的北面、西面是长堤和短坝有序错落分布的外围水利体系,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将中国水利史源头上推至五千年前,而且是中国境内最早表现出国家文明状态的有力证明;第三,币面的最近处是出土玉三叉形器的大特写,它是浙江博物馆的馆藏国宝,也是良渚遗址最具有代表性的出土玉器,有力证明了良渚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枚银币虽方寸空间,却无遗漏,从内至外,从点到面,前后呼应,组合整体,将良渚遗址在物理形态和文明内蕴的全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枚银币幅面虽不大,但格局却不小。由于表现良渚遗址全貌,景物和元素层次繁多,对于构图布局的要求很高。银币币面构图繁复而纵横,曲折而合宜,可谓主次分明、远近得宜、简繁有度。
我们从银币的画面结构上看,最有分量感的一笔是以出土玉三叉形器作为整体画面上的支点,既营造出宽阔的视觉感受,又形成纵深效果。良渚玉器出土不知凡几,玉三叉形器是其中典型代表,银币选择这枚玉器经过了周密思考。首先它的造型最为独特,下端圆弧和银币的圆形天然融合,两长一短的三叉上端又将币面自然区隔,突出重点。其次,良渚文明的核心就是礼制,而玉三叉形器又是等级最尊贵的玉礼器,考古学界对其的具体用途有两种猜测,或者是用于与神灵沟通的祭祀礼器,或者是彰显地位的贵族专属器物,借这种具有社会属性的玉礼器作为画面的“引路人”,带领观者走进五千年前的良渚社会。出土玉三叉形器上,还以粗浅线刻雕刻出神秘繁缛的徽纹,远古的神性莽荒气息扑面而来。
进入银币空间深处,构图上宽下狭,真实的古城遗址被搬到币面上,布局显得更加紧凑。从画面底部的短头叉出发产生拱型,有几分天地宽博、历史浩荡的哲学意味,从二维空间趋于三维空间的表现。画面中央作为刻画重点的良渚古城遗址,设计者主要以块面和线条勾勒出古城遗址的空间整体布局,呈向心式三重结构,自内而外的宫殿区、内城与外廓清楚分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简笔粗点出由11条堤堰组成的外围水利体系,这些堤堰依据形状和方位的不同可分为长堤和衔接两山的短坝,虽然未作详细刻画,但以点带面却凸显出这个中国最早水利工程的全貌。币面右侧,逶迤的天目山余脉围合在画面远处挺拔矗立,古河道蜿蜒穿过古城,与古城内外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巧妙完整地表现出了良渚古城的环境内容全貌。
在设计上绝妙利用了地形和古城遗址建筑特点,高矮层次错落有致,利用画面中有方向性的湖泊水道,把观者的视线充分调动起来。强调中心重点,又不忽略背景环境,由于画面中线条、形状、浮雕高度以及山体、水流、古城建筑、堤坝建筑的不同质感对比等因素影响,让人感受到“穿越五千年,梦回古良渚”的神韵与内涵。而且这枚银币所展现的艺术空间是开放性的,似乎一直在向远处延伸,我们的视线似乎以纪念币为支点关照到无垠的艺术空间去,可以使观者的联想与想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历史走进现实再走向未来,给予“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这个主题形象以补充与丰富,让我们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活物教材有更深刻的文化层面理解。
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文明的标准包括金属器、文字、城市和礼仪性建筑,在这枚银币上,尊贵繁复的玉礼器代表工艺水平,结构复杂、功能完备的古城代表了城市初具的国家形态,水利工程代表了农业和水利发展水平,纪念币用“以小见大”的方寸空间,展现出了良渚文化作为东方早期集大成文明的地位和风采。
欣赏这枚30克银币,对良渚文明的自豪之情跃然币上,余杭自然风光之美、良渚古城之厚、中华文明之远,显露而充实,有一览无余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