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一支来自东方的远洋船队,由一个叫郑和的年轻人率领着,从中国江苏太仓刘家湾的港口启航,自此,开始了一段令后世传颂的亲善之旅。在此后的28年间,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把中华文明远播海外。至今,还不时能在他曾经到过的地方,找寻到当时留下的遗迹,而这一壮举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文化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2005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郑和七下西洋为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外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航海和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当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金银纪念币,该套纪念币共2枚,其中金币1枚,银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金银纪念币共同正面图案
在这套金银纪念币的图案设计上,有着许多不同传统的地方,比如使用纪念活动的徽标作为纪念币的正面图案,取代了原本准备使用的船队图案。而且,在银币背面图案上,还运用了较多的抽象构图元素,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说,解读纪念币图案的过程也是一次探索之旅,需要用心去发掘图案背后所蕴藏的种种创意和思想。
首先,正面图案上的纪念活动徽标就十分引人注目,简洁而不简单。蓝色的帆船船身和下方代表海洋的三条波浪,展现的是当时下西洋时,船队浩浩荡荡的气势,他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构图上,还巧妙的体现出了“600”的字样,表明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那三朵浪花表面看似普通,但他们更深的涵义还在于,代表了纪念活动“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三个主题。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银币背面图案
相比纪念币正面图案的简洁,银币的背面图案则显得丰富了许多,以众多小船拼成的一艘大船,代表了郑和的庞大船队。罗盘和星辰的图案,通过均匀喷砂工艺的使用,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让人联想到当时在海上,郑和与他的船员们就是依靠它们来确定航行的方向,朝着新大陆进发。从整体上看,构图层次分明、手法抽象,意味深长,共同体现了“科学航海”的主题。回顾历史,郑和七下西洋,最多时率船200多只,人员达两万七千多人,主要航线多达40多条,总计航程16万海里,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郑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早92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他在世界航海史上书写了一段传奇。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金币背面图案
关于郑和的形象,由于年代久远,只能最大限度的加以描述和还原。金币背面以线条形式勾画出的郑和半身像,据说是设计人员查阅了大量史料文献后,采用中国画传统的线描手法,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它十分传神的把郑和刚毅的性格及威严的气质表现得恰到好处,底面以微雕暗刻工艺显示“钦差正使??郑和”字样,在体现装饰效果的同时,也提升了该币的防伪特性。
作为该套金银纪念币题材的主角,郑和的人生同样具有传奇色彩,他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10岁的时候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他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郑和下西洋,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和其他各国进行商贸往来的过程中,以诚相待,互惠互利,深受各国欢迎和尊重,为中国赢得了“仁义之邦”的美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和平外交的典范。学习和发扬郑和精神,必将让中国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书写一段新的传奇!